《中国创业孵化30周年》在成都高新区首发

2017年05月12日 00:00:00tz50浏览量:678次

1987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创业孵化机构达7553家,数量居全球第一。从0到1,从1到7553。这是从1987年至今,中国孵化器走过30年征程所孕育的成果。

5月11日,2017创交会 重头戏 之一的国际创业孵化峰会盛大启幕,一部系统总结和展现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30年发展历程的书籍 《中国创业孵化30周年》在开幕式上首次亮相。该书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组织业内有关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完成。

编纂这部书期间,脑海里好像放纪录片一样,一幕一幕掠过了中国创业孵化这30年的种种艰难和步步成长。 昨日,《中国创业孵化30周年》编纂组成员、我国第一位专业方向为孵化器的科技哲学博士颜振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感叹: 从 星星点点 到 星火燎原 ,我国孵化器发展历程堪称一部史诗, 梅花香自苦寒来 是对这30年的最好写照。

萌芽

从问号起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孵化器是什么,孵化器要做什么,孵化器要怎么做?这几个问题,曾是20多年前颜振军为完成博士论文时给自己提出的问题。30年前,我国创业孵化事业起步之初,第一代孵化器管理者也曾为寻找这些答案而上下求索。在颜振军看来,从1987年中国首家孵化器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成立至今,中国创业孵化经历30年风雨坎坷,堪称一部恢宏壮丽的史诗,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根据他勾勒的中国创业孵化发展的 路线图 :1987年至1999年是探索发展期,2000年至2013年是蓬勃发展期,2014年至今是迅猛发展期, 所有的萌芽和起步,就从一系列问号开始。这也是我在编纂过程中,从孵化器管理者的回忆里深切感受到的 。

《中国创业孵化30周年》书中,清华创业园原主任罗建北回忆道: 1994年,校领导把我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岗位上调到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我的脑中一片空白。科技园是什么?我在科技园能干什么?

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回答,孵化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颜振军说,尽管当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了成熟的孵化器模式,但并没有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模版可以现学现用, 一切全靠自己去探索、发展 。

前路

学做 国际制片人 的国际孵化器

尽管没有现成的答案,但中国创业孵化事业的车轮,在时代浪潮下开始运转。

以1987年为起跑线,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为领跑者,截至2016年年底,在这条 赛道 上,我国创业孵化机构达7553家,数量居全球第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聊到编纂《中国创业孵化30周年》这部书最为深刻的印象时,颜振军这样说。

我国第一个孵化器的全部家当是一座旧营房、一块牌子和一部电话,与现在覆盖我国各地的孵化器形态、功能相比,已实现了极大的飞跃。 此次来成都参会,颜振军参观了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腾讯众创空间、天府新谷等孵化载体和空间。他认为,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发展,也是我国创业孵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缩影和代表。

1988年8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改为科学技术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火炬计划工作会议,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1990年,成都高新区获准成立。

2000年前后,我国孵化器的投资主体从过去较单一的政府主导向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大专院校等不同主体纷纷加入孵化器。他举例说,成都高新区奏出的 首个音符 , 由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中国第一家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就在成都高新区的天府新谷。

在颜振军看来,我国创业孵化事业走过30年,当今和未来的任务是走出跨国孵化、国际化孵化器的阳关大道。他比喻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孵化器管理者要从过去提供服务的 保姆 ,转变为可以导 国际大片 的 国际制作人 , 整合各种国内外资源,进行跨国孵化、跨国合作,走出国际孵化之路 。 本报记者 郑其

5月10日晚,中国孵化器30周年创享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 这是一部老旧但却有着特殊意义的老物件。 在感言分享环节,从事科技孵化20余年的天府新谷董事长王明新,拿出了一部摩托罗拉翻盖手机说。

12年前,就是用这部手机,王明新接到了来自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电话 天府新谷经过评审,需要前往北京接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考核。 那是2005年,我清晰记得自己带队参加评审的每个细节。 也就是在那一年,天府新谷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

一个人和一群人的30年

在王明新看来,这是国家对市场力量参与创新创业与科技孵化事业的认可,这份认可也激励着他和新谷人在成都高新区坚定地从事着孵化事业。

在天府新谷成立之初,孵化企业仅30多家,甚至 孵化 二字在当时人们印象里也还是个农业用词。而今,天府新谷在孵企业已逾500家,聚集创业人才达11000人,并已坚定地走上了国际化道路。

天府新谷的发展时间轴,是中国孵化器30年的一线缩影。30年弹指一挥间,从1987年武汉东湖第一家科技孵化器至今,我国科技孵化机构已有近8000家。

对于在过去30年里为中国的科技孵化、创新创业奉献过美好时光的人而言,5月10日晚在成都高新区的聚会,是他们的 集体生日Party 。

生日会 现场,年纪最大的 孵化器人 是87岁的吴贻康,他被同行们围住 取经 。这位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顾问,是中国孵化器从0到1的见证者和30年征程的参与者。

他告诉在场的朋友和同行: 做孵化器,我们以前是学着跑,跟着别人跑。发展到现在,我们开始和别人一起跑。未来,希望看到我们中国的孵化器可以在全球领跑!

优客工厂创始人毛大庆,是这场 生日会 的新人。他在现场拿着手机调整角度,想记录下这些瞬间。尽管他所执掌的众创空间才成立两年,估值却已攀升至70亿元,成为国内联合办公领域第一只 独角兽 。

聚会过程中,当四周灯光渐暗,熟悉的歌声响起,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LED屏幕上,一个个浓缩了中国孵化器30岁征程的历史镜头掠过。

现场,中国首个孵化器参与者、中国首个国家级民营科技孵化器创始人、 杨浦模式 建造者、中国首个在硅谷建立科技园区的孵化器 掌门人 ,以及更多默默无闻助力 创新中国 的人们,微笑驻足,期待下一个30年。

2017年,我刚好60岁,用60岁的生命为孵化器30岁庆生。孵化器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若谈心愿,就是能在90岁时,为我们中国孵化器发展第60个年头庆生,那对我而言,也是一生从事科技孵化事业的自勉与坚守。 这是王明新,对下一个30年的寄语。本报记者 郑其 黄静

首个在硅谷建高科技园区的孵化器 掌门人 王汉光:

孵化器出海 要结合 做势 与 做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孵化器的国际化布局日渐成为趋势。5月11日,2017创交会国际创业孵化峰会开幕,在国际孵化专场论坛,瀚海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汉光、欧洲创业加速器SBC创始人、CEO卡斯藤、太库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CEO黄海燕、澳大利亚创新孵化协会副主席Phillip Kemp等海内外创业孵化 大咖 齐聚一堂,聚焦创业孵化的国际化之路。

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作为我国首个在硅谷建高科技园区的孵化器企业 掌门人 ,王汉光预判,孵化器国际化将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海内外孵化器在进行国际化探索过程中将形成利益交融格局 。

分享

海外筑巢 要将 做势 与 做实 结合

近年来,我国科技孵化器海外 筑巢 的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成效已经开始凸显。 作为我国首个在硅谷建立高科技园区的孵化器 掌门人 ,谈及我国目前科技企业、科技孵化器 出海 的情况,王汉光认为,孵化器的国际化是未来趋势,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国际化 。

据王汉光介绍,中国孵化器国际化探索实践始于2003年,科技部在马里设立了中国首个海外科技园区。同年10月,中国火炬(新加坡)高技术创业中心设立。在此后数年里,我国孵化器加快 走出去 步伐,太库科技、上海杨浦等一批孵化器均在海外布局。截至2016年,中国孵化器在全球设立海外基地已达74个。

经过10余年发展,中国孵化器的国际化探索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谈及海外 筑巢 的经验心得,王汉光做了分享: 海外发展要将 做势 与 做实 相结合。 他进一步分析,所谓 做势 是通过参与和举办国际性孵化器行业活动,促进全球创新创业要素的资源流动和跨国配置,增强国内外孵化器间的交流合作,提升自身孵化器发展水平和品牌。

在这方面,瀚海已经走在前面。本次国际创业孵化峰会的预热活动 硅谷创业节上,成都高新区组织7家创新创业企业和载体的代表参与,并在创业节上举办8家成都高新区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启动仪式。该创业节,正是由瀚海控股集团发起的。

做实 ,王汉光认为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做事情, 不论做什么,先把事情做好才是硬道理 。

建议

企业 出海 先在林子里养硬 翅膀

近三四年来,中国企业 出海热 越来越受关注,有的成了 弄潮儿 ,有的则被 拍倒在沙滩 上。 投资有风险,出海需谨慎 ,那么,对于想要 出海 的企业而言,怎样才是正确的姿势呢?对此,王汉光也分享了经验。

谈及第一个 吃螃蟹 时的心态,他说: 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到孵化器的发源地去引进先进孵化理念,借鉴当地孵化器的先进理念、文化和管理模式。 站在这一角度,王汉光支持企业走出去, 走出去才能把握全球脉搏,才能有更宏大的视野。 与此同时,他并不认为所有企业都可以来一趟 想走就走 的 出海 。

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需求,要做不同的战略规划。 王汉光表示,企业要 出海 首先需要具备一定实力, 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已经在全国知名,这时才能筹划 出海 。在他看来,企业没有具备过硬的实力和竞争力时, 应该先在林子里养硬 翅膀 再往外飞 。

谈到孵化器国际化的趋势,王汉光直言,不论是孵化器还是企业,国际化是未来发展趋势的核心所在, 在 走出去、请进来 的过程中,技术、资本、市场互为借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赢利益交融格局 。

展开